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动升降机已经普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运用越来越广泛,不管是建筑,土木工程,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动升降机械,许多商家把握这个商机纷纷投资建厂,电动升降机械公司随之如雨后竹笋般林立在各大工业城市,电动升降机市场是火爆异常,供不应求,从侧面可以看出,社会发展迅速,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然而作为购买者如何在林立的公司商品选择好的电动升降机械成为当今重要话题。
一、选购电动升降机械,不能盲目选购,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及实地考察,确定其公司的规模以及其信誉程度。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市场许多小规模企业为了谋取暴力而偷工减料,从而使升降产品质量大大降低,虽然他们会卖的很便宜,但这种机械时间用的并不长,而且危险系数大。因此,作为购买者不能贪图一点价格的小便宜而酿成更大的遗憾。
二、综合你所调查的资料,选择性价比比较好的电动升降机械,要从它的技术参数以及实用性和通用性上进行选择,通常电动升降机械有很多种,包括(车载式,固定式,液压,剪叉式等)每种的技术参数及用途都有些许不同,但也有许多功能有相似的地方,因此,作为顾客你要带有目的性的的选购,即你买升降机械式要做什么,以及哪种升降机械能满足你的需要并且用途多。
三、最后一点是,设备到货后,开箱验收时要检查随机技术资料是否齐全,随机配件、工具、附件是否与清单一致,设备及配件是否有损伤、缺陷等,并做好开箱验收记录。
最近几年,高空作业平台行业就像坐过山车一样,热闹背后藏着不少危机。以前大家还在讨论这个行业多赚钱,现在却发现好多企业在打“价格战”,甚至有些地方的租金都快跌到“地板价”了。比如说6米剪叉车,2019年一个月租金还能收到2400元,现在直接腰斩到800元左右。这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价格战有多疯狂?现在的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头部企业靠着资本优势疯狂采购设备,想通过“以量换市”把中小租赁商挤出去;而中小玩家为了活下去,只能跟着降价,甚至不惜牺牲服务质量和安全。结果呢?设备维护越来越差,故障率翻倍;技术服务团队被削减,设备出故障后响应时间从24小时延长到72小时以上;更严重的是,设备超负荷运转加上维保不到位,安全事故隐患越来越大。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低价导致降本,降本导致低质,低质又逼得价格更低,最后整个行业的利润都被吸干了。为啥会变成这样?说白了,就是资本涌入太快,市场一下子“撑”过头了。过去十年,中国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规模从100亿涨到了350亿,设备保有量从不到10万台猛增到92.7万台,租赁商数量也突破了3000家。但市场需求增速根本跟不上设备投放速度,2025年销量同比下滑了37.1%,出租率指数也下降了27.7%。再加上大部分企业都扎堆在传统剪叉车和臂式车租赁,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投入又不足,只能靠打价格战抢客户。破局得靠“价值战”。现在行业已经到了转折点,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是必然的趋势。怎么打价值战?其实就是要跳出低价怪圈,比拼谁能给客户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技术创新是关键。比如说推广新能源设备,电动高空平台的能耗成本只有柴油设备的1/3,而且符合环保政策导向。再比如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远程监控实现故障预警和智能调度,有企业接入IoT后设备利用率提升了20%。还有企业研发的72米高空作业平台,通过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超高米段作业晃动大、伸缩抖动严重等难题,还刷新了全球最高直臂高机纪录。另有企业推出的AI+高空作业平台,把智能高空作业系统和机器人结合起来,实现了船舶喷涂、除锈的全流程智能化,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了好几倍。服务差异化也很重要。以前大家都提供差不多的设备,现在得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定制方案。比如针对石化行业提供防爆型设备,针对建筑、市政、光伏等不同场景搭配专用设备组合。有些企业还做起了“一站式服务”,从设备租赁到施工方案设计、人员培训全包,客户用起来更省心,自然更愿意长期合作。安全和社会责任不能丢。行业里曾经出现过“以命换成本”的悲剧,现在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比如强制使用原厂配件,建立维修档案追溯制度,保障从业人员权益,为技术工程师缴纳职业保险等。政策方面,《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完善实施,也在推动行业安全标准持续提升,逼着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加快智能化升级。洗牌倒计时,谁能活下去?未来两三年,行业洗牌会越来越激烈。中小租赁商如果还抱着低价策略不放,很可能会被淘汰。而头部企业也不能只靠规模扩张,得在技术、服务、安全等方面下真功夫。就像济南济阳的一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产品不仅参与了国家重大项目,还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2024年产值增长60%,利税增长160%。还有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了42米高空作业滴水不洒,生产效率提升30%,产品品质不良率降低25%。这些企业的成功,都在证明“价值战”才是生存之道。结语:高空作业平台行业的“价格战”就像一场高烧,虽然能在短期内刺激市场,但长期来看只会让行业“元气大伤”。现在这场高烧该退了,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能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和社会责任重塑行业价值的企业。毕竟,在高空作业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便宜没好货”的道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